论文《蝉蜕与交织的历程》
蝉蜕与交织的历程
——从设计方法角度谈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融合
张剑 1 澳门科技大学 在读博士、2 广州美术学院 教授
转自《中国艺术》2017年第11期“研究”栏目
【摘要】: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与大众审美影响力,现代产品设计教育从工艺美术分离后的近四十余年里,受到工艺美术审美与评价标准的影响。产品设计在不同阶段主动地与传统工艺美术结合,从设计方法的层面展现出各阶段结合的特征与发展轨迹。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在当代各自轨道并行发展,传统工艺美术融入产品设计中,通过产品的设计语言将中国传统的美学精神与人文理念加以弘扬与传递,是寻求本国特色设计方向的可贵探索。
【关键词】:产品设计,工艺美术,结合,设计方法,阶段
引言: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的发展历程始终与中国传统的工艺美术交织在一起,工艺美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根深蒂固的审美影响力,乃至建国以后产品设计教育的前身也出自工艺美术教育。自从产品设计教育与设计实践如蝉蜕般从工艺美术的范畴抽离之后,依旧在其各个发展时期汲取着工艺美术的营养,同时又被工艺美术所左右:从单纯的在产品外壳贴上工艺美术的纹样图案;到纹样图案变为图形后成为产品的装饰美化;再到将纹样图案符号化融入产品的造型中;直至如今在家居用品设计行业与工艺美术的结合如看图说话般的“中国风”,以及在家具行业中以致敬的方式对明式家具做造型解构的“新中式”。然而这样的汲取方式并没有展露出国内产品设计“断奶”后的独立,也并没有为我国的产品设计带来自己独特的方向与出路,反而停滞在造型视觉的层面止步不前,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 根深蒂固的工艺美术审美意识与难以融合的断层期
1.1 传统工艺美术为标准的大众审美意识
传统工艺美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就工艺美术的具体门类而言,种类繁多数不胜数、且都涉及到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工艺美术的形成与发展与百姓的生产生活是密不可分的,其凝聚着几千年来人类的智慧、风俗、以及审美情感,在几千年来不断延续发展的过程中,工艺美术的审美方式对百姓生活的影响与渗透程度,远远超出仅有几十年的产品设计这一外来的概念。当工艺美术的审美意识成为大众自发或自觉的判断与评价标准时,作为设计师很难再去强行改变,甚至都没有能力去做积极的影响。因此,在产品设计过程中,顺应大众,只能以工艺美术的审美观与评价标准去定义产品设计,成为众多设计师与企业很无奈的选择。
1.2 国内产品设计教育脱胎于传统工艺美术
脱胎于传统工艺美术教学模式的产品设计教育,虽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去努力与国际现代设计接轨,对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有了明确的界定;但在具体的基础教学层面与教学评价体系上,依旧按照工艺美术的审美作为标准,导致“形式语言高于设计语言”。尤其涉及到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相互融合的问题时,采取的几乎是千篇一律的手法:初级一些的设计,直接贴工艺美术的传统纹样;再者将产品的形态做出扭捏的工艺品造型;直至如今,利用工艺美术中“会意”的情景营造或惯用的“谐音”处理手法与传统文化扯上一些关系。这些僵硬的捆绑式嫁接没有从设计方法的角度来解决两者融合的问题。
1.3 历史的断层期导致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难以正真结合
虽然国内有学者将我国现代意义上的产品设计历史向前延伸至二十世纪初期,即“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大量舶来品“洋货”对当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中国带来强大的冲击,中国民族工业对“洋货”的仿制阶段;但这阶段并不标志我国现代意义的产品设计的开始,这种被动式的仿制与制造虽包含了现代产品设计的部分技术与初级生产能力,但丝毫没有产品设计本身就“设计”而言所具有的思想与意识。与此同时,崇尚西方新技术新思想,反对传统孔教、提倡文化革新的“新文化运动”也波及到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融合的发展。这场新文化运动是对“旧思想”“旧技术”的全盘否定,是“旧”与“新”之间的彻底割裂。割裂导致现代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在相互衔接上形成近半个世纪以上的断层,虽然建国初期,许多传统手工艺人、手工作坊通过公私合营的方式,加入到国营工厂、车间变为设计人员和制造工人,成为国营企业的一部分。国营企业加工方式及生产规模已经接近机械化水平,但无法改变工艺美术审美意识,以及手工艺的加工标准,形成以机械化生产工艺美术产品的尴尬格局。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国际现代产品设计的概念才随着改革开放的大门涌入中国,现代意义的产品设计教育开始在国内一些高校展开,现代产品设计理念在国内企业逐步普及。
二. 从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结合的认识误区看两者的趋同及本质差异
2.1 以传承工艺美术为目的产品设计认知误区
随着时代的发展,工艺美术产品化的现象也很多,大多出自工艺美术行业因企业转型发展,追求所谓的“与时俱进”,力求产量与销量,使得工艺美术抛弃其自身优势特征与行业特点向产品设计转化,丧失了传统工艺美术对“手艺”的保留,违背了以“遵循沿袭”为要旨的传承本意。同时在设计界,日渐兴起的文创产品设计,旅游纪念品设计行业,打着产品设计担负起传承工艺美术大旗的观点也不在少数,旗帜鲜明且荒诞,其目的除了希望与政府大力扶持传统工艺美术的政策对接,借政策捞油水外,余下的可能就是对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的无知了。
产品设计丝毫没有传承工艺美术的历史责任与义务。站在产品设计的角度来看:首先,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的结合实质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产品设计是主体,工艺美术在视觉纹样,装饰造型、材质的工艺处理等方面服务于产品设计。就如同产品设计同样会去借鉴装置艺术中对形式感的处理方式为其服务一样,却没有任何人敢喊出产品设计要传承装置艺术的“豪言壮语”;其次,就“传承”一词的要旨而言,工艺美术的传承强调手工技艺与审美标准,虽经过岁月的变迁,但一代代完整“传递”与“继承”下去。现今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的结合,以工艺美术服务产品设计为目的,将工艺美术改造得面目全非,几乎失去其原本的审美属性与加工技艺,早已脱离了其原本的评价体系,不具备任何传承的价值。
2.2 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的趋同特征及本质差异
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本应是平行发展的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的关系就如同产品设计与国画,油画的关系一样,只是工艺美术具有审美性与实用性的双重属性,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这与产品设计具有的形式与功能的属性有些趋同。同时工艺美术作品的实用性,与大众日常生活形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加之这长期密不可分的关系下养成的工艺美术审美观,是工艺美术对产品设计产生影响的可能与前提。
工艺美术审美性与实用性两者关系,同产品设计中形式与功能的关系在本质与处理手法上有着根本的不同。一般而言,工艺美术的审美属性与其实用属性是并列的关系,在某些工艺美术门类中,实用性仅仅是审美属性的载体,更多表达的是手工艺人精湛的加工技艺与其在材质处理时天人合一的审美能力。先秦百工技艺之书《考工记》中,对手工艺的评价标准为“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明确提出了注重内在统一、与自然相融合、强调工匠技艺的精湛是传统工艺美术思想。工艺美术的审美属性更多地停留在视觉艺术的范畴,审美本身并没有至始至终地参与到工艺美术作品实用性的过程中。
现代产品设计的标准明确指出,产品的形式与功能应具有高度的融合与统一,产品的形式在产品功能的使用过程中,应担负必要的目的与作用,而这样的目的与作用伴随着产品功能的开始而开始,并在使用过程中继续延续。有此可见,产品的形式感与造型不单单只驻足于视觉目的,在产品的整个使用过程与功能的配合才是“形式”最为主要的意图。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一样,也强调制作过程中的工艺与品质,但产品设计的工艺是设计师利用与调动一切现代科技与社会生产技术所呈现的社会化工艺“智慧”,强调工艺整合与合作的社会属性是与工艺美术所推崇的个体工匠技艺有着本质的差别。
三. 产品设计在设计方法层面与工艺美术结合的历程
3.1 产品表皮的美化与装饰阶段:
在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近半个世纪的融合断层状态下,国内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在这一时期,从设计方法层面呈现出由拼贴向融合过渡的不同发展阶段。新中国成立的上世纪五十至七十年代,由于生产力水平低,加工工艺落后,加之多年的政治运动,使得国内产品生产种类匮乏,仅以解决人民群众基本温饱需求为目的。那时工业产品多为日常生活用具,造型简单以便加工,品种也相对单一。美术院校的毕业生投入到国营企业的家居用品设计行列中,多被冠以“美工”的称谓,同时他们在院校中接受的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工艺美术的教育模式与方向。
“美化装饰”是那个时期对产品设计最为直接的理解,图案和纹样成为直观的视觉表现。在类似工艺美术的处理手法下,工艺美术作品中惯用的传统纹样与图案被作为装饰纹样印在产品的外壳上,我们可以依稀记得雕刻着梅兰竹菊的老式收音机,绘着喜庆龙凤呈祥的暖水瓶外壳。以丝网印或是塑料贴膜的加工方式将传统图案贴在产品上,不但加工简便且成本低廉,而且不同的工艺美术纹样可以反复使用在不同产品上,并组成各种系列;同时还会将产品的外壳嫁接上工艺美术的材质与工艺处理手法,以此提升产品的档次与做工。由于老百姓生活水平有限,对于产品的耐用性和质量要求是放在第一位的,工艺美术的美化与装饰在产品设计中的处理方法,处于产品功能之外,产品品质之后的从属位置。
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的结合是割裂式的表皮美化装饰,尽管如此 “工艺美术化”表皮装饰遍及几乎当时所有生活类产品。这样的阶段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具有现代感与现代设计含量的国外产品涌入国内市场,促使大众对家用产品审美的提高,导致企业与生产厂家对工艺美术在产品上表皮化装饰进行反思与革新。
3.2 对工艺美术图案纹样的图形化、工艺美术加工的产品化转变
改革开放初期,对传统工艺美术的新认识与在设计中的运用同样在平面设计领域中展开,图案纹样的“图形化”是平面设计领域对传统工艺美术中器具、器物以及制造过程中呈现的传统图案纹样的提炼与再创造。图案与纹样的图形化再设计,为产品设计与传统工艺美术的结合在设计层面带来很大的可能性,同时也是工艺美术在产品设计运用中质的突破。之所以称之为“质的突破”,是因为之前的工艺美术图案纹样对产品表皮的装饰美化过程,与产品设计语言是割裂的、毫无关系的。当图案纹样成为为产品服务的“图形”前,势必要考虑到图形与产品造型之间的匹配,以及在设计语言层面图形与产品功能间的各种关系。这就确立了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产品设计的“服务与被服务”的相互关系。对传统工艺美术图案纹样的再创造过程,就是本着传统工艺美术服务以现代产品设计为主体的设计思维的确立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讲,图形对产品造型的“适应性”是图形与产品结合的最大特征。之所以要称之为“适应性”,是因为在此之后的阶段,随着符号学、语义学在产品设计中的运用,“适应性”不仅仅停留在与产品的造型匹配而起到的装饰美化,其具有了更广的情感联系、更深入的功能体验。
手工艺的产品化转变是指在这段时期,工艺美术自身在加工层面由单纯的手工劳作向机器化工业化的转变,转化的目的是因为工艺美术的工匠制造模式不能满足批量化的市场需求。即使手工完成,也采用工厂流水线的加工模式,定岗定员完成整体制造。这种工艺美术自身加工方式的转变,以及生产方式的转变,渐渐向产品化生产模式方向发展,唯一有所不同的是,工艺美术的产品化生产过程中,依旧保留工艺美术的评价标准,却丧失了工艺美术对工匠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导致了既不是现代产品设计又不是传统工艺美术的尴尬境地。
3.3 以设计语言对工艺美术视觉元素的解构及符号化运用阶段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国内生产力提高,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带动了企业类型的转变,众多集体企业、个体制造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国内产品市场种类丰富,进口商品充斥国内市场,首次出现商品供大于求的现象,企业间出现了市场竞争的概念,企业意识到重视产品设计,并将其作为企业创新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国内设计教育也发生了悄然的变化,各美术院校设计系科的设置与更名看出其发展的步伐,早前的 “工艺美术系”逐步更名为“设计艺术系”或“设计系”,彻底将现代设计的概念与传统工艺美术区分开来,国内设计教育与国际化接轨正式展开。众多的国际设计展览,设计周活动,以及面向高校师生的国际设计竞赛层出不穷,这为设计教育的国际化带来更多的可能。
符号学中的语义学,为工艺美术中传统元素在产品设计中具有设计语言的运用带来可能。工艺美术的传统图案纹样不再像之前的图形装饰,而是经过解构后成为产品设计语言的组成部分,在产品设计中担当例如:指示识别、意象表达、情境烘托、情感体验等实际功能。对工艺美术的视觉元素运用,在设计语言层面已摆脱生硬的堆砌添加,通过符号化的视觉语言,语义的设计方法完成产品功能的使用与情感的交流。
3.4 产品设计方法层面的深入融合与两种不同方向的对立
近十年间,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的结合日趋明显地分为两个不同的方向与阵营:一类以国内设计院校为主导的“学院派”设计方向,坚持从设计方法层面探索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结合的各种方法与可能性。“学院派”强调两者结合的设计语言必须先遵循“民族的国际化”原则,将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的结合放在国际化设计语言的语境中讨论,反对仅仅依靠传统工艺美术视觉符号与手工技艺作为合作的基础。倡导从还原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意境与美学体系出发,对传统工艺美术的工艺技术、材质用料等,通过解构的方式探究它们最基本的物理属性、美学属性、社会属性。按照现代类型学的方式对各类属性进行整理分类,寻找在现代生活方式下,从物质的功能层面以及从精神的审美与感知层面可以替换、演绎的各类现代产品进行新的尝试。同时“学院派”还主张对工艺美术进行“形而上”的探索,分析传统工艺美术作品背后的传统生活方式与情感美学因素,用社会学的理论及研究方法,探讨对当代生活方式与现代传统价值观的借鉴意义,设计出基于传统工艺美术的审美美学与情感寄托的,同时符合现代生活方式的全新设计作品,以此摆脱工艺美术视觉符号与材质工艺对产品设计的干扰。
对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结合的立场上来看,“学院派”显然站在以 “设计”为主体的视角,虽然也十分重视相互融合后,产品的形式感设计;但反对“始于视觉,止于视觉”的简单运用方式,强调两者的结合不是视觉艺术层面的结合。倡导传统工艺美术通过不同的设计方法,以设计语言的方式融入产品中,并在产品设计的整个使用环节担当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功能。
与“学院派”产生明显对比的是众多的设计公司与企业。当文化创意类产品及旅游纪念产品成为当今设计热点的时候,利用传统工艺美术与文创产品旅游纪念产品结合,成为最有效的占领市场的利器。设计公司与企业站在市场角度谈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的结合,他们更多强调“利用”而非结合,这又如何解释呢?上文已提及,几千年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工艺美术发展所形成的审美体系与评价标准在大众心里早已根深蒂固,从工艺美术大众熟悉的审美语言去“利用”,远远比大众陌生的产品设计语言去“设计”来的更有效,更具市场。在文创产品、旅游纪念产品设计领域,以下两种工艺美术常用的表达语言经常会被机械地搬用。
谐音:与吉祥、祝福词汇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动植物作为素材图案运用在工艺美术作品上的表达方法。例如:瓷器或木雕等传统工艺美术作品绘制雕刻着“一匹马上,骑着猕猴与飞舞的蜜蜂”,谐音“马上封侯”等,类似的表达方式传递祝福,语言委婉,表达直白,常出现在年画,瓷器,木雕等各种工艺美术门类之中。在传统工艺美术的表达语言中,谐音是运用的最广泛、也是最为老百姓愿意接受的方式,具有极强的民间审美基础。以至于近现代书画鉴定领域当中,以是否在绘画作品中采用“谐音”手法,作为区分宋元时期“年画”与“文人画”的参考标准。如今文创产品及旅游纪念产品采用工艺美术“谐音”表达方法的现象较为普遍,严格来讲这种表达方式不属于设计语言范畴,因为“谐音”的装饰物与产品本身没有丝毫的关联。
会意:即通过看图说话般的场景呈现方式达到某种意境,这么说或许许多做文创产品的设计师会提出质疑,因为“会意”手法在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中都会用到。但在具体的操作运用方式上有着本质的区别:工艺美术中的“会意”强调视觉意境的再现,产品设计中的“会意”则注重将意境通过设置后,伴随产品使用过程,使用者所能体会到的意境感受。之所以用“看图说话”这一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表达我的态度,是因为当下很多的文创产品都以工艺美术所理解的“会意”方式,机械而肤浅地再现某一种场景或意境,这种手法在设计界不断蔓延并被追捧。“看图说话”在产品设计的方法层面,依旧是“始于视觉,止于视觉”的短暂利用,并没有参与到产品使用的整个环节与过程,仅仅是“视觉语言”而非“产品语言”。
结语:
分析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各阶段结合的特征,以及对这些特征从设计方法层面加以分析概述的目的在于:首先,本文站在产品设计教学的角度,对两者结合的历程加以梳理,工艺美术与产品设计由浅至深的结合方式见证了我国产品设计教育研究与实践的发展;其次,虽然这些不同阶段的结合方式在如今的产品设计中同时呈现,但本文不是旨在评价结合方式的三六九等、水平高下,正如高校产品设计教学,坚持对设计方法的深入研究与探索;设计公司与企业则以利润为最终目的,强调适应消费者的审美与价值需求,因此双方会产生相互对立的不同认识,这是很自然的结果。然而,时下全国各地设计院校都在强调并推崇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文创与旅游纪念品设计是近几年校企合作的热门领域,作为高校计教育如果放弃了对设计领域研究的擅长,一味迎合大众工艺美术化的产品审美标准,是件得不偿失的事情。以设计研究的成果作为校企合作的基础,以“引领”而非“迎合”的态度为大众提供具有时代感的审美感受与新的生活方式,这样的校企携手合作才具有价值意义。
产品设计与工艺美术在当代各自轨道并行发展,作为设计教学,我们强调传统工艺美术与现代产品设计各自的独立性同时,又站在产品设计的视角,去考虑传统工艺美术在未来以怎样的方式,参与并融入到产品设计之中。尝试是多样性的,就如同工艺美术种类的多样性一般,但不管怎样的融入与结合都应该将产品设计放在主体的位置,设计方法是两者融合的渠道,产品语言则是具体的表达手段。通过产品的设计语言将工艺美术蕴含的中国传统美学精神与人文理念加以弘扬与传递,是寻求本国特色设计方向的可贵探索。
参考文献:
[1] (英) 米斯福德. 符号与象征[M]. 三联书店,2012
[2] 闻人军. 考工记译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2013
[3] 孙隆基. 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2011
[4] (日)柳宗悦. 工艺之道[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5] (美)柳宗悦. 民艺四十年[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转载自张剑博客: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9b4f60102xfyd.html